“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2017-06-15
來自: 《北京教育》雜志
瀏覽次數:270
摘 要: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根據對外開放的新步伐作出相應調整,培養能夠進行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新型國際化人才是當務之急,需要高校在培養方案中加強外語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同時增加經濟貿易基礎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內容,并嘗試建立與國內外相關機構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培養;“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戰略是促進亞非拉各國在基礎設施、投資貿易、人文交流等方面開展互利合作的宏大經濟愿景,對中國和沿線各國家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發布前后,關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人才問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話題。教育領域隨后發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將拔尖創新人才、非通用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和來華杰出人才五大類人才列為重點培養方向。國家層面對國際化人才的頂層設計,使重新思考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及出路成為必然。
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中國對外開展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開設外語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對各專業人才學習外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支撐。
1.國際化人才的內涵界定
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寬與深入,我國教育發展規劃和高校在借鑒國際領域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對培養國際化人才、國際化人才應該具備什么素養,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個提法為我國發展急需的國際化人才需具備的基本要素進行了清晰界定。
作為國內已經能夠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緊密結合本校辦學特點的同時,具有鮮明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定位,如北京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在各行業起引領作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清華大學則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1]
除了一流的綜合性大學之外,建校以來即承擔國際化人才培養重任的外語類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是國際化人才定義的重要參考。北京外國語大學提出要培養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領者,使復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成為其基本特征,而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其基本素養。[2]上海外國語大學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外語特長,并能夠暢達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卓越國際化人才。從以上兩所大學為代表的外語類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可以看出,培養基于外語技能、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是其共同的選擇。
東亞一些國家結合國家發展使命與發展需要,對什么是國際化人才也有自己的理解與考慮。韓國在20世紀末將具備世界公民素質和領導能力的人才作為基本目標,要培養具有外國知識和外語能力以及理直氣壯地和外國交涉,并保持平等關系的能力。[3]日本“國際化人才培養推進委員會”認為,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的內涵除了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之外,還必須具有主體性、積極性、挑戰性、協調性、柔軟性、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對海外文化的理解能力。[4]
以上國際、國內和部分高校對于國際化人才內涵的界定,具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從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角度提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問題,日本、韓國當年是如此,我國也是在現階段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新需求提出國際化人才的概念;二是從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基本國情出發,提出國際化人才的基本要素,如韓國提出“世界公民”、日本強調“主體性”,而我國雖然在國際化人才表述中沒有說明,但在人才培養整體目標里要求“信念堅定”;三是政府對于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推動各高校結合各自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具體的國際化人才類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皆從為國家民族培養人才的高度提出人才的國際視野問題,將國際化作為整體人才培養的要素之一,而外語類院校則強調外語能力、專業知識以及跨文化能力的要求。
2.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
國內高校對于國際化人才內涵的界定,蘊含著多年教育實踐對一流人才基本素養的反思,包括知識儲備、專業水平、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等諸多要素,此外還特別強調了適應國家社會開放發展應具備的“國際視野”或“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特質。具體到人才培養階段,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高校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各有不同。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強調學科的國際視野,對學生外語水平有較高要求,最終目的是要求能夠應用外語對外交流、閱讀學科專業前沿著作、參加本學科專業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北京大學提出要逐步加強英文平臺課程和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鼓勵院系積極推出若干門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英語授課課程作為學校通選課向全校開放,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構建學校本科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創造條件。清華大學通過優化培養方案、建設優質課程,培養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及外語溝通能力的學生,如在各類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對一些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了雙語教學,并普遍規定了外語實踐學分。
外語類院校則強調在熟練掌握外國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全面了解對象國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和基礎理論,培養能活躍在國際舞臺,在各領域從事外事、翻譯、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種工作的國際化人才。與綜合性大學其他專業人才的國際化培養相比,外語類院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更注重對其他國家語言、文化的親身體察與實際應用,大多數外語專業可以提供在對象國學習一學期或一年的機會,以深入對象國內部了解語言的差異、國情的狀況等。即使非外語類專業,也非常強調學生對英語、法語、德語等通用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能力,要求外語水平達到工作語言的要求。除了課程設置,學校非常注重第二課堂的學習,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積極合作,讓學生在學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參加國際賽事、國際會議的翻譯與語言社會實踐。
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不斷釋放出對活躍在國際交流合作第一線的國際化人才的新要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持續性、穩定性等特點,在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之間、培養理念與培養實效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1.“一帶一路”面臨的國際化人才瓶頸
圍繞《愿景與行動》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標,各方人士提出不同類型的人才缺口,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就是國際化人才,即能夠熟練掌握外語,與相關國家順暢進行政策、項目、金融、商貿等方面合作的人才。原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結合企業海外發展現狀,提出“企業負責人要有國際工作經驗,要懂外語,要有國際視野”。[5]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認為,“各類技術人才、科技人才、項目人才廣泛缺乏,特別是具有國際背景和金融專業能力的領導人才極端稀缺?!薄。郏叮葜泄仓醒雽ν饴摻j部原副部長馬文普認為,要更好地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大力培養專業化的國際性人才,采取科技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并重的戰略。[7]以上這些認識在各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是從推動業務國際化的角度探討專業化人才缺口。還有一些探討是圍繞如何推進 “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培養人文交流人才展開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認為,“需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好的國際交往能力,具有較好社會影響力與社會聲譽,能經常往來于各國間的民間人士、文化使者,他們通過非政府組織(NGO)志愿者、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進入到整個社會的肌體中,才能達到民心相通?!保郏福?/span>
從長遠來看,培養大批能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順利開展工作的國際化人才,是適應新一輪改革開放布局的必由之路。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所言,“人的因素是重要環節也是關鍵支撐。培養通曉國際規則,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專業人才,成為教育機構、專業智庫、政策制定者和實踐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保郏梗?/span>
2.培養理念與培養實效之間的差距
從國內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來看,盡管目前已經意識到一流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的重要性,但在培養理念與培養實效之間,還有著相當的距離。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綜合性大學非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課時有限,無法達到學生掌握外語技能的最低標準,只是起到了打開一扇窗的作用,更多取決于個人語言天賦及個人語言學習時間的投入,大多數學生的外語水平與自如對外交流還有相當距離;二是外語類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技能性訓練,在人文社科知識系統化掌握方面存在欠缺,學生對社會現象、國際事務的洞察能力、思辨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三是無論什么類型的高校,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大多止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對象國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狀況,但是對于國際通行規則、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向等整個國際生態的了解和掌握還非常欠缺,尤其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出發、從當代中國現實狀況出發,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人的理解與判斷,更是軟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在處理國際事務或涉外事務時,差距還比較大的原因。
對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的思考
如果說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時代產物,是基于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與國際秩序調整中的需要,那么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交流合作領域的拓展與深化,對國際化人才的理解需要重新置于當前國際關系和中國發展境況中去考量。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對國際化人才的理解和塑造尤為重要。
第一,要將外語教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階段將外語設為必修課,凸顯了改革開放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但從目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走出去”企業的需求來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得到更好的解決。一是語種實現多元化發展。目前,我國外語人才主要集中在英、俄、德、法、日、西、阿等通用語方面,非通用語人才比較缺乏,語種分布已經明顯滯后于中國對外交往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大學必修課中,將外語的語種從英語、日語、俄語擴大至其他語種,給人才成長帶來更符合時代需求和自我需求的選擇,恐怕是未來高校競爭力的要點。二是加快復語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隨著基礎教育階段外語教育水平的顯著提升,大學的外語教育必須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要根據外語人才的流向與反饋,調整現有專業培養方向,或進行跨專業、跨院系、跨院校的合作,重點培養對外交流合作領域急需的專業人才,如“一帶一路”急需的金融、貿易、財務、法律、新聞人才及工程技術類人才。三是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當前,單純技術層面的外語交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文化、教育領域,對外交流合作越來越依賴雙方思想文化層面的相互理解與認同,因此跨文化思維的溝通是當前減少風險成本、決定合作成效不可或缺的一環。開設大學外語必修課的同時,要同步將跨文化類的課程也納入大學必修課,豐富國際化人才的文化內涵。
第二,要將經濟貿易和中國文化類課程納入國際化人才的必修課。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的成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經濟貿易合作及人文交流的基礎。不掌握經濟學基礎知識,不能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在對外交流中是軟肋,也局限了自身的崗位適應能力。因此,大學在制定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將經濟學和國際貿易方面的基礎知識納入必修課。而將中國文化課程納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體系,則是補齊短板的當務之急。從目前對外交流的困境看,缺少的恰恰是能在對方語境中講明白中國觀點和中國立場的人才,這要求國際化人才必須深植于本土文化之中,講得清歷史的中國、當代的中國及其兩者之間的文化傳承關系。習 近 平 總 書 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人才提出“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要求。作為國家形象代表的國際化人才,要做到正確看待自我和他者,必須將溝通建立在熟知雙方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否則以零星、片段、感悟為基礎的溝通,有效性和影響力會大打折扣。
第三,要建立與國內國外相關機構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開放性辦學是現階段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辦學模式轉變的基本要求。不了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內容,不培養新興產業急需的專業化人才,高?!盀檎l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三個基本問題就難以真正得到解決。目前,高校培養人才與實際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與關起門來辦學、延續既往培養模式的慣性有關。從國際化人才培養來看,政府、企業在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對國際交流合作實踐中需要什么樣的國際化人才、目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不足等問題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和思考。如果高校與政府、企業之間不能形成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就會出現人才培養脫節的問題。因此,高校對“一帶一路”戰略所需國際化人才,要從目前國際化人才基本素養、類型等方面入手,結合本校學科專業特色,思考人才培養優化的問題,而不能將這個問題留給政府、企業在工作實踐中去解決。同時,高校還須發揮好世界高等教育的聯接作用,將自身建立的大批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合作資源,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進行教育資源的重新整合與聯接,保障人才培養方向、人才培養標準符合國家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
綜上所述,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要求高校重新思考國際化人才的內涵,結合本校學科專業特點,研究不同人才類型的國際化培養路徑,彌補語言技能、基礎知識、文化視野、實踐思維等方面的不足,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大批通曉對方語言、具備國際視野、能夠進行跨文化溝通的國際化人才。(作者:陳海燕,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共建課題“文化走出去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項目編號:GJXM-12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本科生教育[EB/OL].[2017-02-28].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education/edu-1.html.
[2]北京大學.2014版北京大學本科生教學手冊[EB/OL].?。ǎ玻埃保担埃矗埃矗郏玻埃保罚埃玻玻福荩瑁簦簦穑海洌澹幔睿穑耄酰澹洌酰悖睿睿铮簦椋悖澹悖铮睿簦澹睿簦穑瑁??mc=61431&id=1428041075.
[3]韓升洲.面向21世紀的五項課題[N].韓國:中央日報,1994-01-13.
[4]趙晉平,單谷.日本的大學國際化人才戰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10).
[5]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李若谷.“一帶一路”戰略認識與中國企業“走出去”?。郏牛拢希蹋荩ā。玻埃保担保保埃叮郏玻埃保罚埃玻玻福荩瑁簦簦穑海鳎鳎鳎螅幔螅幔悖纾铮觯悖睿睿保福埃福常保矗睿玻保埃叮常埃埃睿玻保埃叮常常玻悖玻保埃梗矗保罚悖铮睿簦澹睿簦瑁簦恚欤?/span>
[6]張紅力.金融引領與一帶一路[C]//財新傳媒編輯部.一帶一路引領中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7]馬文普.“一帶一路”戰略需培養專業化國際人才[N].中國企業報,2015-07-23.
[8]瞿振元.“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5-08-13.
[9]徐蔚冰.“一帶一路”要培養國際化人才4.0[N].中國經濟時報,2015-12-11.